设为首页  |  加入收藏
 
文章检索:
 学校首页  首页  本馆概况  学校文化  法律法规  规章制度  校史编研  年鉴编撰  支部建设  工会活动  本馆荣誉  下载专区  联系我们 
 
兰台史话
 
 
当前位置: 首页>>栏目>>兰台史话>>正文
中国的二十四节气
2018-04-08 16:00 编辑:刘鑫   (点击:)
[文章下载] [字号: ]

2016年11月30日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经过评审,将中国申报的“二十四节气—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”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》。

“二十四节气”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,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,认知一年中时令、气候、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,是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补充历法,始于先秦。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,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,统称“二十四节气”。具体包括:立春、雨水、惊蛰、春分、清明、谷雨、立夏、小满、芒种、夏至、小暑、大暑、立秋、处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、立冬、小雪、大雪、冬至、小寒、大寒。这“二十四节气”是根据太阳在黄道(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)上的位置来划分的,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(北斗七星中的魁、衡、杓三颗星)所指的地方,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。据《逸周书·时训解》记载:以五日为候,三候为气,六气为时,四时为岁,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。“二十四节气”指导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,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,几千年来,对中国农牧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。在国际气象界,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”。

“二十四节气”形成于中国的黄河流域,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、气温、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,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,逐步为全国各地采用,为多民族共享。千百年来,人们春种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“二十四节气”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,鲜明体现了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规律的理念,彰显出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,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,同时也蕴藏了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。

【打印】    【收藏】
已是首条
下一条:《6.9国际档案日的由来》
关闭窗口
 

友情
链接

国家档案局 河南档案信息网 郑州档案信息网 中国高等教育... 档案界 郑州大学档案馆 河南大学档案馆 河南理工大学... 中南财经政法...
中国政法大学... 南京大学档案馆 苏州大学档案馆 四川大学档案馆 上海大学档案馆 中国人民大学... 复旦大学档案... 武汉大学档案馆 北京大学档案馆
 

版权所有?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  All Right Reserved 豫ICP备13002877号-2
郑东校区:中国·河南·郑州市金水东路180号 文北校区:郑州市文化路80号 文南校区:郑州市文化路90号